1. Home
  2. /
  3. 旅遊面面談
  4. /
  5. 台灣的電子支付為何無法普及到攤商收款?

台灣的電子支付為何無法普及到攤商收款?

台灣的電子支付在攤商收款方面確實面臨一些挑戰,導致普及率不如預期。主要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:

1. 傳統習慣與支付模式

  • 現金交易習慣根深蒂固: 台灣人,特別是中高齡客群,長期以來習慣使用現金交易,對於電子支付的操作可能感到生疏或不習慣。攤商也習慣收取現金,認為這樣最直接、方便,且能當日作為進貨資金,不需等待款項入帳。
  • 擔心操作不便與耗時: 對於分秒必爭的攤商而言,電子支付的交易流程(如等待消費者掃碼、確認付款畫面)可能比現金找零來得慢,尤其是在人潮眾多、交易頻繁的時候,更會影響效率。

2. 成本與稅務考量

  • 手續費疑慮: 電子支付業者通常會向店家收取手續費(例如2%),對於毛利較低或利潤微薄的攤商來說,這筆額外支出會直接影響其收益,因此降低了導入意願。
  • 地下經濟與稅務問題: 許多攤商屬於「地下經濟」,沒有開發票,若使用電子支付,金流將會被數位化記錄,可能導致金流透明化並被稅務機關查核,進而產生營業稅、所得稅等稅務問題,這是許多攤商不願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
Pay

3. 設備與技術門檻

  • 多元支付工具整合不易: 台灣的電子支付工具種類繁多,各家QRCode、系統不相容,攤商若要接受多種支付方式,可能需要擺設多個QRCode立牌,或操作多個APP,增加管理的複雜度。雖然有聚合支付的解決方案,但大型支付業者不一定願意合作,且導入成本對小攤商來說仍是負擔。
  • 設備成本與串接問題: 部分電子支付需要特定的POS機或刷卡設備,對於小型攤商而言,這些設備的購置費用及與現有系統串接的開發成本都可能過高。

4. 政府推動與政策誘因

  • 政策支持力道不足或誘因不夠: 雖然政府近年積極推動電子支付,並提供補助(例如交易手續費補助、獎勵金),但從實際情況來看,這些誘因對於改變攤商長期養成的習慣及對於稅務的考量,似乎仍不足以產生顯著的推動效果。
  • 獎勵消費者使用不足: 目前的獎勵多偏向攤商,若能直接提供消費者使用電子支付的誘因,例如現金回饋、點數折抵等,或許能更有效帶動消費者的使用意願,進而促使攤商配合。

總結

儘管政府積極推動並提供補助,且電子支付在便利商店、連鎖餐飲的普及率已高,但在傳統攤商市場,由於消費者和攤商的習慣、成本及稅務考量、以及多元支付的整合困難等因素,導致電子支付的普及仍然面臨重重阻礙。

要提高攤商的電子支付普及率,除了持續教育宣導和提供獎勵外,或許更需要深入理解攤商的實際需求和痛點,例如簡化申請流程、降低手續費、提供更便利的對帳系統,並針對消費者端加強推廣,讓市場需求帶動攤商導入的意願。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