項目詳情

原住民文化

原住民文化

臺灣中部地區有布農族、鄒族及邵族。布農族約有四萬人,與鄒族兩者文化屬性較為接近,傳統游耕及狩獵是主要的生產方式,也由此而衍生出複雜的觀念、儀式與禁忌。布農族的射耳祭(一種狩獵的祭儀,以箭射獸耳禱求獵穫豐收)、小米祭是其主要的儀式;在音樂的表現上,則以祈求豐收的「巴西布布」(pasibutbut)多音部合唱方式深受矚目。此外,由於居住在臺灣最高的山地,因此布農族也被稱為「真正的山地人」,他們由於人口增加及因應土地資源需求而作的遷徙,規模十分驚人,其父系氏族制度、皮衣製作技巧,以及祖靈(hanito)信仰是比較突出的文化表現。鄒族約有七千多人,以玉山為起源地,依據其居住地、語言與習俗分為北鄒、南鄒。傳統上鄒族擁有嚴密的部落組織,以男子會所與農耕、漁獵的祭祀,維繫著部落基礎的教育與信仰,而戰祭(mavasvi,戰勝敵人後舉行的祭典)、收穫祭(homeyaya)、揉皮技術、熊禁忌(禁捕獵及食熊)與尚武風氣等,則構成其文化的特色。此外,南鄒有子貝祭(祖靈依附在收藏的貝珠中,舉行祭儀時司祭取出由眾人分持之)、農事祭儀,但日治時期布農族人大量遷入,南鄒與之混居,成為弱勢的一方,對於其文化傳承有巨大的影響。邵族則僅有近三百人,居住於日月潭,原居潭中島嶼,後被遷移至潭邊,他們曾有「浮嶼」耕作(在竹筏上鋪上土草,種植作物)的技術,捕魚、耕作和狩獵都是基本的生產型態,其語言文化則受到近鄰泰雅族與布農族的影響。

聯絡資料 ( 點擊地址,可連結至google map )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