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興鄉農會碾米廠暨穀倉
Description
歷史沿革 日治時期,日人於台灣成功改良日本種米並於大正12年(1913)大量生產,主要是為了供應日本內地的需求,並有助於調節米價。此時,總督府鼓勵民間信用組合興建穀倉,以儲存稻穀。 農業倉庫設立的地點主要考量農家利用的便利、販賣運送的方便及乾燥的空間,以利米穀的保存。而農倉的建築更需要考量建築物堅固、保管之安全,勞力的節省以及經費。 福興農會穀倉建於昭和9年至13年(1934至1938),它的前身是日治時期「台中州彰化郡福興庄福興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」所經營的農業倉庫,此穀倉係由總督府獎勵民間信用組合所興建。福興穀倉完成後,開始收購鹿港、福興地區的稻穀並兼營碾米業務。 光復後,農會陸續引進美式的現代化機械設施的圓桶式穀倉,傳統的農會穀倉在產業結構的變化下,大多面臨拆除或閒置的命運。民國85年外中倉庫完成後,福興穀倉也功成身退。